快递争抢上市为哪般?为了钱,但也不全是为钱
时隔申通借壳上市仅月余,在阿里入股和飞机上天后,圆通终于走出借壳上市这最关键的一步。同时,其于2015年首次坐上中国快递市场业务量的头把交椅,虽然电商快递领域的同质价格竞争在短期内并无消弭的迹象。
圆通的对手们也没闲着。申通和天天正在加速末端网络资源的整合,以实现生产要素的最佳配置,陈德军在2016年国家邮政局快递企业座谈会上的发言重点就是“资源整合”;中通和百世物流从来不缺乏资本市场的关注,后者于不久前刚刚否认了坊间流传的一份与百世汇通上市有关的融资计划书。
近来贯穿整个快递行业的上市潮大都可追溯到同一根源:企业仅靠营收不足以支持全网转型升级和全局价格竞争,需要大量资金。
多年来,随着行业规模的迅速扩大,民营快递企业以极大的需求消耗着劳动力和资金。凭借中小微网商,企业积极扩大自己的业务,押赌电子商务极速增长的胃口只增不减。
现在,一切都改变了。
中国经济增长正在从高速向更稳健的中高速“换档”,对消费市场需求的影响已初现端倪。这一点直接体现在制造商的存货量上。克莱斯勒中国公司(Chrysler China)前首席执行官比尔·鲁索(Bill Russo)认为,“目前制造商正在做的是把存货量调整至‘新常态’。”
尽管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经济模式一直呈现出高储蓄低消费的明显特征,但得益于较好的消费者现金流动性,宏观经济暂时放缓并没有从根本上带来消费模式的变化。国家正在通过改革经济以增强家庭购买力。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中国互联网巨头也充分意识到这一点,经历了城市市场需求的极快增长和相对饱和后,在国际市场和农村市场双管齐下,试图挖掘新的消费需求和企业增长点。消费会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更大组成部分。对快递企业而言,顺应经济趋势,势必积极参与其中,“向外”“向下”发展,同时实现全网转型升级。这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
价格竞争是快递行业上市潮的另一个不可回避的诱因。这中间既有快递企业发展同质化的原因,也有网商将自身同质价格竞争向快递企业转移的原因。即使是在开发不充分的农村市场,价格竞争也已和城市市场一样,是普遍现象。因为所处地域和销售产品相同,一旦农村网商达到一定数量,为谋求更多利润,同质价格竞争就会被转移至快递企业。快递企业在没有其他选择的情况下,只能放弃议价权,彼此展开价格竞争。中国快递企业以价格敏感度较高的网商为主要客户群体,要提高全网市场占有率,一场全局价格竞争是无法规避甚至要主动发起的。这也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
申通和圆通竞相借壳上市,也是二者同质竞争在资本层面的延续。但是,与价格竞争“损人不利己”不同,上市可以为快递企业带来很多“正能量”。资本结构多元化和上市后的规范要求会倒逼企业完善现代管理制度,审慎抉择市场定位和竞争策略。对以加盟制为主的民营快递企业而言,上市后不排除总部以部分股权换取重点加盟地区的控制权,以提升标准化程度。至于企业间兼并重组能否加速,鉴于行业仍将延续高位运行态势所带来的市场预期,形势并不明朗,但可能性正在因价格竞争产生的经营压力增大而不断提高。
从申通之前公布的数据不难看出,中国快递企业面临着如何提升利润率的共性问题。破题之道在哪?一直保持相对低调的中通近年来的崛起颇具参考价值。“不让无利润快件在网络流通”和“保障基层网点稳定”让中通不声不响地攀升并稳居市场占有率前三,其快递服务满意度也同时稳步提升。道理很简单。市场从不缺服务供应商,只缺性价比高的服务。
因此,申通和圆通确实填补了历史空白,为国内快递企业上市提供了可操作、复制的模式,但媒体热衷的“快递第一股之争”并不具备更多的商业价值,只是企业和行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大势所趋。更具商业价值的命题是,上市能否让中国快递行业实现从粗放发展到集约发展的转型升级,出现具备真正国际竞争力的“快递航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