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菜单 快递人人才网   注册 登陆

快递带火了哪些“朋友圈”?

    “这辆车就是一个流动的家。”李飞,北京申通干线运输车队的一名驾驶员,每两天他都要开着9.6米长的干线车往返于北京顺义和山西太原。记者跟随李飞往返太原时,问他对每天陪伴左右的这辆座驾的感受,他的回答很直接,驾驶的舒适度、容积大小和售后服务对于一辆汽车来说,至关重要。

    也许正是因为车辆的性价比符合像李飞一样的快递干线司机的胃口,所以东风商用车也随快递业大发展迎来自己的上升期。不仅是汽车,还有分拣设备、手持终端、工服、智能快件箱等,快递发展带来的共振效应,改变着合作伙伴的生存状态,提振着中国经济。

    生态圈的共振

    这款被李飞点赞的“天龙”升级版产品,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东风商用车为快递企业量身打造的“定制版”。

    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行业客户开发部经理刘翼回忆道:“有一次我到一家快递企业调研,企业车辆管理部门的负责人告诉我,东风货车的厢体只有59立方米,而我们的竞争对手却有60立方米。这样算来,对手59辆车就能完成的事情,我们却需要60辆。我听后深受触动,1立方米的差距,带来的却是几十万成本的差异。”

    通过和快递物流企业的交流,东风开发出了大方量、大容积的车辆,并且根据快递企业的需求,不断丰富产品线,带来的是销量的逐年递增。据东风透露,2014年,东风商用车面向快递企业销售车辆近5000辆;截至目前,2015年销量近7000辆,在快递企业全部9.6米的长途运输车中,东风商用车的份额占60%。

    11月13日晚,北京中通总部中转中心,因为“双11”旺季快件大波来袭,整个中转场地里,机械化传送和分拣设备全开,飞速地运转着。记者在现场看到,除了快递员分列在设备两侧专注地工作外,穿着专业工装的机械设备企业代表也在一旁时刻关注着设备的运转情况。

    “‘双11’战役还没打响,我们企业上至管理者,下至员工,都已经做好周密部署,分客户、分区域奔赴快递企业前线,确保快递转运中心的平稳运行。”分拣设备制造商朗奥董事长刘宇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13日晚,在朗奥自动化的“双11”保卫快递微信群里,各大服务中心的售后人员、技术支持人员实时播报、反馈前方信息:“电动滚筒坏了”,上海的售后服务人员立马将备件送往现场;“有项目开始堵了”,南京地区相关技术人员马上提出解决方案……14日凌晨,“北京百世汇通设备正常……深圳DHL设备正常……南京EMS设备正常……”“双11”保卫快递微信群里捷报频传,但朗奥自动化各大服务中心的值班人员还在时时刻刻检查、观察、整理设备运行数据,分析货流量数据,做到及时报备,排除隐患。

    这只是朗奥与快递企业并肩作战的一个缩影。刘宇朗向记者透露,朗奥在2008年前后开始服务于顺丰、圆通、申通、中通、韵达、百世汇通等民营快递企业。这几年得益于快递大发展,朗奥的年产值也从当初的2000万元,跃升到2亿元。

    在成都的公寓小区、机关单位,智能快件箱已经成为一道风景。在万科·金域蓝湾小区,记者发现,地库一层几乎是所有来这里派件的快递员的首访之地。在这里,绝大部分小区快件在早上和中午被放入智能快件箱,并且能在半天之内被及时取走。小小的箱子改变了快递员和小区居民的工作和生活习惯,它叫速递易。

    2012年,成都三泰控股公司正面临发展转型升级。公司决策层发现,快递“最后一公里”存在的问题和20世纪90年代“下海”潮下的银行回单情况非常类似,并敏锐地发现了其中的商机。于是,三泰控股将开创并经营了10余年的电子回单系统进行改良,用以处理快递包裹的集中投递和自助取件问题,并采取“免费安装、免费使用”的互联网模式进行经营,速递易由此诞生。当年11月16日,速递易第一个网点在成都诞生;2015年,速递易已经扩展到79个城市,开通网点超过4.2万个,累计快件处理量超过2.46亿件。截至2015年10月底,速递易已经与菜鸟网络、中国邮政EMS、顺丰、“三通一达”、京东、苏宁等快递、电商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全年日均投件量近60万件,2015年“双11”高峰时期单日投件量超过135万件。

    你和我的互变

    快递业带火的“朋友圈”,范围越来越大,就运输环节来说,已经从汽车到飞机,从飞机到上船、上机、上铁,政策的出台助推着前行链条的逐渐打通,关联行业在互相支撑的过程中逐渐变化。

    2015年11月23日,杭州圆通货运航空有限公司又一架波音737-300货机顺利开航,首航执飞杭州—西安往返货运航线。这是圆通2014年自建航空获民航局批准后的第二架自有波音飞机,圆通也是国内继顺丰速运之后第二家拥有自己飞机的民营快递企业。11月27日,顺丰航空新一架B757全货机飞抵深圳宝安国际机场,加入顺丰机队。至此,为顺丰服务的全货机已达43架。如果再算上国字号的中国邮航,国内拥有航空公司的快递企业已有3家,中国快递的速度之争,从地上转向空中,中国快递的航空梦,正在一步步变成现实。

    而同样正在变化的,是大数据应用带来的流程改变。据刘宇朗介绍:“随着自动化分拣系统的开始应用,以往一晚上只能处理5万-10万件快件的中转场地,经过机械化武装,现在已经可以处理 50万-100万件快件,机械化带来的变化是革命性的。”

    大数据同样驱动着印刷包装业的转变,广东天元研发的电子面单打印机,比普通打印机打印速度提升了50%。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双11”当天所使用的电子面单高达1.2亿张,为电商发货提速40%,其中逾4000万张出自天元电子面单打印机。

    快递业日渐熟谙的手持终端行业也在改变,目前,优博讯研制的第五代巴枪(智能POS)已在顺丰投入应用,其在安卓系统的基础上,集成了金融一体化,各种支付方式融于一身,满足了现代快递公司的综合需求。

    上午8点,北京圆通金融街网点快递员张青松已经分好快件,蹬上电动三轮车开始一天的派件。这辆三轮车产自江苏金彭,用6项技术创新来保障车辆更加安全、操作更加便捷。车厢被数百件快件填满,它们来自全国各地,甚至海外,经历了多少次的巴枪扫描,多少次的汽车运输,多少次的分拣传送,在此相聚,继而到达每个人手里。它们的背后,是科技的力量,是“朋友”的发展,是物质的转移,更是经济的带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