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递+制造业=?如何转型突破?
“时间越久就配合得越好,合作起来也越简单。现在我们就像家人一样,有事儿打个电话说一声就行。”说起这些年与速尔快递有限公司东莞虎门网点之间的合作,锐鑫机电公司负责人潘怀亮感触颇深,个性化服务是他们选择速尔的主要原因。
无独有偶,广东福德电子有限公司也是快递个性化服务的受益者,其与广东联昊通速递有限公司虎门网点的合作也很默契。“以前公司专门配备车辆负责货物运输,现在已经完全交给快递公司来做了。看上去是自己少了几个轮子,但事实上有了更多的轮子在为我们服务。”该公司相关负责人陈保九说。
锐鑫机电、福德电子,只是快递服务制造业的一个缩影。在“中国制造2025”的大背景下,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步伐正在加快,快递与制造业协同发展的故事也不断上演。
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以前开工厂做企业,几乎所有的事情都是自己做,但现在面临转型升级,第一步要转的就应该是理念,要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这样我们才能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产品设计和研发上。”陈保九说,他想把物流服务外包给专业的第三方团队。
和陈保九一样,很多制造业企业甚至希望外包物流商能够提供一体化的解决方案。从转型升级到再崛起,这是目前中国产业升级的必经之路。就制造业企业而言,将前端和后端从设计、生产、制作中剥离出来,是新型工业化社会化分工的必然选择。
在此背景下,制造业企业对第三方快递物流的诉求也不断增加。一组数据能更好地佐证这一观点:2014年工业品物流量占全社会物流量的91.8%,物流费用中国是美国、欧盟的一倍左右。而按照工信部的测算,物流成本每降低一个百分点,工业利润就增加900亿元。
另一方面,在经历了以电商为主要推力的高速扩张期后,中国快递业正在由服务生活领域向更广阔的服务生产领域拓展。特别是对电商依赖度高达70%的民营快递企业,在同质化竞争、“价格战”厮杀越来越惨烈的情况下,如何在细分市场上寻找新的突破,成为各快递企业的当务之急。
协同转型,联动发展,快递与制造业又能碰撞出怎样的火花?针对制造业物流成本高、效率低、损耗高等“痛点”,快递企业量身定制了不少“一揽子计划”:“让总装线工人转身就能拿到要用的零部件”,这是山东邮政速递物流济南市第二分公司给中国重汽的承诺;在佛山,顺丰嵌入到制造业企业供应链中进行服务,降低企业库存成本;在天津,涌现出以武清地毯产业园、自行车、绫致制衣为代表的示范项目;在绵阳,申通参与了长虹的“快益点”项目,遍布全国的中通网点服务于长虹超过10000种电器配件的配送……
尽管各自的切入点并不相同,但快递服务制造业的模式大体可归为以下几类 :
一是入场物流,山东邮政与中国重汽之间的合作是该模式的典范;
二是“仓储 +配送”一体化,顺丰为华为和小米提供的服务就是“仓配一体化”模式;
三是“订单末端”配送,顺丰与创维的合作主要集中在电视产品仓配领域;
四是“区域性供应链”服务,广东福德电子与联昊通的合作就属于这一类;
五是“嵌入式电子商务”快递,百世汇通建立起的以电商大客户为主要导向的供应链服务属于这一模式。
通过梳理发现,不论分属哪种模式,其共同之处在于个性化的快递产品和服务。也就是说,制造业企业需要什么样的快递产品和服务,快递公司就能根据制造业企业的要求按需提供,两者之间的契合点越多,合作起来就越持久。对快递企业而言,凡是在服务制造业方面有所突破者都具有两大特点:一是充分了解制造业企业的需求和外部市场环境特点,二是充分挖掘企业自身的潜力。对外的精准定位和对内的准确把脉,让他们有清晰、明确的市场战略,在竞争中也更胜一筹。
从试点到试验群
两业联动、协同发展的背后,最直观的是“经济账”。制造业企业实现了降本增效,快递企业实现了增产创收;快递服务制造业新业态为快递业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增长作出了积极贡献。
陈保九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企业配备两辆车一年的费用大概是25万元,这还不包括司机、工资、保险、车险等在内,如果交给快递企业来做,总成本能降低约10%。这仅仅是通过最简单的方式将配送交由快递企业来做,而像山东邮政和中国重汽的供应链合作模式,所节省的费用远不止于此,单就快递入厂物流实现“零库存”这一点,就给中国重汽减小了很大的压力—按照最快的生产节拍,要满足周转,一年产重卡十几万辆的大型企业,也要占压十几亿元资金。
再来算算快递背后的经济账。以制造业大省广东为例,今年1~9月,广东快递服务制造业快递业务量完成9.8亿件,占全省快递业务量的29.8%;业务收入实现109.1亿元,占全省快递业务收入的 25%。珠三角地区快递企业通过服务制造业、加快融入制造业产业链实现了品牌价值和层次的提升。
由中国经济转型驱动带来的内生力,正在发挥重要的引领作用,而以制造业为主方向的快递转型升级已初现端倪。正如业内人士所说,快递业加强与本地制造业采购、生产与销售各环节的服务不仅有助于制造企业降本增效、加强结构优化、促进行业竞争力的提升和转型,而且还将有利于快递企业开拓新的市场空间,促进快递业本身由大变强,转型升级。
当然,利好形势的背后离不开宏观政策面的支持。2013年9月13日,国家邮政局、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快递服务制造业工作的指导意见》;2014年1月,全国邮政管理工作会 议提出,“在标准快递和国内电商快递基础上,着力发展服务先进制造业快递和跨境电商快递”,将快递业务板块由“1+1”向“1+3”拓展;前不久出台的《国务院关于促进快递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也提到,要发挥供应链管理优势,积极融入智能制造、个性化定制等制造业新领域。
快递服务制造业如何开展?“试点先行、分步实施”发挥了重要作用。2015年全国邮政市场监管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在“天津、吉林、山东、广东、四川组织实施示范工程项目”。事实上,全国除天津、吉林、山东、广东、四川五个省市的试点工作顺利推进外,其他各省(区、市)也先后确定了75个试点示范项目。据统计,目前全国各地共选取了92个服务制造业示范项目,已经形成涵盖航天、汽车、造船、化工、电子、制药、食品、服装等多个领域的服务制造业试验群。
从目前的合作情况来看,有些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一些快递企业也明确将服务制造业作为自身发展定位,在差异化经营方面寻求突破。但不容忽视的是,地区间、企业间在认识以及战略运营等层面均存在较大的差异,行业尚处于服务制造业的初级阶段。对比国际经验,四大快递巨头都是以供应链作为主要利润来源,而在中国市场他们也将苗头对准了庞大的制造业供应链服务。在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DHL为其提供无人机产品的物流服务,并定制了专门的包装和服务方案,确保紧密产品的全程无损寄送。
未来,中国快递企业服务制造业的核心能力还需进一步加强,特别是在提升专业能力方面更需加把劲,要紧跟制造业企业步伐,提供所需要的个性化服务。比如创维希望提供延伸至村的服务,康佳强烈需求逆向物流,特别是已经拆除了包装产品的逆向物流服务……这些制造业企业的诉求都是快递企业未来的突破点。此外,快递企业在专业人才储备、内部资源整合等方面也亟待提升。特别需要提出的是,按照国际经验,制造业走到哪里快递业就需要服务到哪里,一家制造业企业如果走向国际,必然要求服务于它的快递企业走向国际,所以国内快递企业的网络也亟待完善。
“中国制造2025”的核心是智能化、个性化的制造,而智能化、个性化的制造很多都需要有3D技术、高精尖制造,大量的组装、转移,快递在其中还有很多文章可做。可以预见的是,快递+制造业,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