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走时尚范儿了!其他社交电商呢?
8月18日,京东商城旗下的京致衣橱APP升级至2.0版本,重点推出社区化频道“在线商品搭配”。消费者可以添加在线商品进行搭配,还能生成图片保存或分享给朋友,也可以通过“私房衣物搭配”在线管理衣物,甚至可以根据第二天行程搭配出所需衣物。
据介绍,京致衣橱还将引入搭配师、设计师等时尚达人体系,与消费者一起形成时尚社交圈。业内人士认为,京东此举拓宽了时尚电商与社交融合之后的价值空间,为用户体验、社交化探索、平台与商家的合作模式带来了更多可能。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电商与消费者如何“合拍”?从京东的探索中可见一斑。其实,社交化电商的探索已经蔚然成风。
1社交电商“土壤肥沃”
在2015年中国互联网产业年会上,专家预测今年我国移动电商市场规模将超过1046亿元,移动支付将逐步成为网民购物的常态支付手段。
艾瑞咨询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规模为12.3万亿元,同比增长21.3%;网络购物年度线上渗透率首次突破10%,移动购物市场规模增速超200%。
业内人士根据数据推测,在未来几年,移动购物预计将保持48%的复合增长率,成为网络购物市场快速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其占比预计在2016年超过PC端。
据了解,现阶段全球已有超过三分之一的电子商务交易产生于移动设备,并且智能手机正取代平板电脑成为主要的移动设备。各个社交平台庞大的用户基数和使用频率为社会化电商的移动入口带来优势,因此移动电子商务市场的发展不会是简单地由PC端向移动端迁移的过程,而将是一场以用户为中心的产业架构重组。
不论是阿里巴巴、京东商城等互联网时代的电子商务强者,还是借助O2O强势发展的河狸家,甚至是各大品牌厂商,都将成为这一市场竞争中的重要参与者。
电商观察人士张新聪认为,电商的社会化是必然趋势,单纯的电商购物流永远打不过社交生态部落,即单一的购物需求本应包含于多元的生活需求里。
在未来,根据社交场景需求来完善用户的体验,将成为社交产品的一个发展趋势,而在社交场景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更多的交互行为,这其中也孕育着巨大的商业机会。
2电商平台纷纷探路
2015年年初,陌陌推出的“礼物商城”,把电商完全融入到了社交场景之中。在迎合用户需求的同时进一步增强用户的社交体验。在移动社交所有体验当中,场景需求的满足尤其重要。
比如好友过生日,一个虚拟礼物已经不足以代表自己的心意,这时就需要更能表达心意的实体礼物。而移动社交产品最终一定都会服务于线下,比如线下活动、相亲交友、组织社团等。7月份,阿里推出了一个新的社交应用“钉钉”。
钉钉的定位很明确:职场社交。这是阿里在“移动社交”上的一次卷土重来。业内专家魏武挥分析认为,上一次“来往”推出时的声势之猛,衰落时的速度之快,堪称阿里的一次小败局。作为一款社交产品,它属于人们天天要摆弄的东西,对人性的洞察要求极高。
如何围绕人性并做出他们想要的东西,才是产品思维,至少在社交这个领域中,产品思维会胜过运营思维。不久前,京东旗下的拍拍小店也发布了新版APP,不仅来自京东的自营食品和酒水正式接入拍拍小店的微分销体系,还将支持更多周边O2O场景。
京东集团副总裁兼拍拍网总裁蒉莺春提出,拍拍所提倡的“社交购物”的概念要去中心化,这种社交化电商需要打破PC电商中用户对商品搜索的高度依赖和流量过度集中的恶性循环。她希望在移动端“沟通”,并建立在一定的信任基础之上,将消费者转化为粉丝,这样带来的感知可能会形成社交口碑与朋友推荐。
蒉莺春把这一过程形容为“有温度的交易”,“它能传递商品温度和服务温度”。新版拍拍APP拥有“分销京东商品”、“小店位置”、“卖家圈子”和“店长笔记”四项特色功能。通过拍拍小店卖东西,不需要去电脑端开店,只要下载一个APP,拍个照片就能实现。
3移动微商异军突起
微信的月活跃用户超过4亿,陌陌达到1.8亿,其他如易信等移动社交产品也有数千万用户,移动社交产品的发展已经达到了一个新阶段。
按照互联网的盈利逻辑,当用户达到上亿甚至是数亿的规模时已经基本具备了进行商业化的基础条件。电商经历了1.0的C2C时代,之后步入以天猫、京东为代表的B2C时代,如今即将步入3.0时代。
电商3.0时代,用户更注重商品的品质和口碑,更乐意分享和推荐。基于此,业内人士将电商3.0称为移动社交电商。移动社交电商其实在PC时代就存在,以导购电商为主要形态,有蘑菇街、美丽说等。
导购电商主要以精选导购为主,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用户购物决策的问题,但主要是陌生人社交。这种社交缺乏温度和情感,是“冷环境”,很难产生信任。
在移动领域,腾讯在社交上的领先优势被激发出来。微信的早期用户量激增,和QQ的导入不无关联。随后,微信又将一个极其庞大的内容生态——微信公众号以及内容流传链条——朋友圈囊括进来。此时,微商充分利用熟人关系网络以及所有的社会化媒体,使本身更加有情感和信任,是“热环境”,更容易产生社交型消费。
尽管微商正在遭遇“成长的烦恼”,但其异军突起之势不容忽视。微商本质上还是电商,只不过它的销售渠道主要集中在微信、微博等社交化平台上。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移动社交平台作为流量大户,必然会成为众多商家发展电商的觊觎之地。当然,社交化并非电商的“专利”。其上下游关联企业都开始探寻社交化之路。
美国EMS国际快递监察长办公室去年曾发布《喜好、分享、微博:社交媒体与EMS国际快递服务白皮书》称,美国EMS应拓展社交媒体领域的覆盖范围,以增加销售和营销机会。业内人士认为,上下游产业的社交化将促进电商与消费者“合拍”程度向纵深化发展。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快递人”哦!